寫網誌
傳照片
  • (圖片來源:秒懂家醫科) 先前傳出年輕藝人在運動途中猝死的事件,這件事情與運動有關嗎?與自身疾病有關嗎?我要如何避免運動途中的心臟風險呢? 因此今天要來介紹一個流程,來判斷自身有多少運動風險,與三個方面相關:自身疾病、平時有無運動與運動強度 其中我們能夠掌握的是:自己平時有無運動、運動選擇的強度,但對於有無隱疾,並不一定清楚。 所以我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:已知疾病、重大症狀與危險因子 有表格中的疾病,肯定比較危險;有表格中的症狀,往往代表有上述未發現的疾病。兩者都屬於「高度危險」!所以要就醫做運動測試,決定運動中能承受的最大強度為何,才能夠安全的運動。 如果沒有危險的疾病與症狀,就要看自己有多
    發表於:05/01/2020
    點閱:1094
  • (圖片來源:123RF) 纖維肌痛症是一個神祕的疾病,常常造成全身到處痛但找不到原因,使患者到處求診卻又治不好,少數幸運的患者,得到了這個診斷才獲得改善。這是一個原因未知的疼痛疾病,小編自己的理解是:因為負責管理疼痛的神經出現異常,把身體多處的訊息解讀為疼痛,因此造成全身性的疼痛症狀。 因為這是一個神祕的,沒有單一的檢查可以做診斷,因此過去的診斷標準相當的複雜,但今年更新的診斷標準,我個人認為做了大幅度的簡化。相信能幫助臨床醫師更容易找出這些病人。 (圖片來源:秒懂家醫科)  診斷纖維肌痛症有三個條件: 第一點 是全身多處疼痛的症狀,疼痛區域跟以前也做了很大的更新如上圖所示,將身體劃分為正面
    發表於:04/11/2019
    點閱:657
  • (圖片來源:秒懂家醫科) 足底筋膜炎是很常見的問題,也是成人足跟疼痛最常見的原因,與體重、久站久走,以及一些活動型態有關。雖然足底筋膜炎大多會隨著時間而漸漸緩解,但是痛起來仍是十分令人困擾。 有足底筋膜炎的朋友,除了就醫來短期使用止痛藥外,還有一些生活中的注意事項,以及可以自己在家進行的伸展與復健運動,都可以幫助疼痛緩解!本篇也特別邀請台南陳昱傑骨科診所院長陳昱傑醫師,為我們提供專業經驗! (圖片來源:秒懂家醫科) 足底筋膜炎是非常常見的問題!一輩子中發生的機率大概有十分之一,尤其是40~60歲之間的女性更常見。足底筋膜是一片厚厚的筋膜,從足跟發出,再分別連接到五支腳掌骨的頭端 (meta
    發表於:28/10/2019
    點閱:972
  • (圖片來源:秒懂家醫科) 國民健康署依據每日飲食指南,設計了視覺化的模擬餐盤,用不同的面積大小,涵蓋了六大類食物的份量,我們將餐盤重畫,並註記上關鍵資訊,希望讓大家一餐的取菜方式更有概念喔!  餐盤全滿的熱量是:850大卡餐盤3/4滿的熱量是:650大卡 1. 全穀雜糧類主食類盡量以「維持原態」之全穀雜糧為主,至少應有1/3為未精製全穀雜糧,例如糙米、全麥製品、燕麥、玉米、甘藷等,可以將2份的白米與1份的糙米或雜糧類做混合。 2. 豆魚蛋肉類蛋白質食物的來源重視減少動物性脂肪,因此優先順序應為:豆類>魚類/海鮮>蛋類>畜肉/禽肉且應避免鈉,糖分,添加物過多的加工肉品(香腸,
    發表於:21/10/2019
    點閱:944
  • (圖片來源:秒懂家醫科) 什麼是蔗糖和高果糖糖漿?一般甜點或砂糖,主要成分是蔗糖,而飲料店則多用高果糖糖漿來做飲料。一份蔗糖會在體內消化成一份葡萄糖及一份果糖;一份高果糖糖漿,則大概是一份葡萄糖及一份果糖的混合液。無論是蔗糖或果糖糖漿,兩種糖大致維持1:1的組成,由於看不到糖的形體,含糖飲料往往讓人不知不覺吃下更多的糖。 果糖代謝:更多的脂肪原料和尿酸 (圖片來源:123RF) 葡萄糖和果糖在體內代謝的路徑不同,葡萄糖會根據體內的能量需要,控制分解速度,但果糖代謝沒有這樣的煞車器,快速分解成大量的原料,直接送入細胞大工廠(粒線體)。細胞大工廠負責生產各類身體物質的原料(葡萄糖/胺基酸/脂肪
    發表於:15/10/2019
    點閱:811
  • (圖片來源:秒懂家醫科) 運動可以減肥嗎? 答:減重有限,但很適合減肥 運動的意義,並不在於體重數字的減少,而是減少體脂肪,提高體適能,進而改善高血壓、高血糖和高血脂,對代謝症候群的治療實在不可或缺。 (圖片來源:123RF) 我們建議有氧、肌力與伸展運動互相搭配,以一次一小時的運動為例:前後10分鐘以伸展運動分別做熱身與收操,中間40分鐘則是肌力訓練與有氧運動混搭。 肌力訓練的原則是從中強度開始,各肌群兩天一次,每次三組,一組8~12下,每組間休息2分鐘。有氧運動的原則也是從中強度開始,一周五次,每次30分鐘,建議的運動包含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單車、舞蹈。 伸展運動則是拉伸每個大關節共60
    發表於:24/09/2019
    點閱:1083
  • (圖片來源:秒懂家醫科) 你是否想過,或曾經做過減重卻不得其門而入,或效果不好呢?可能是你沒用對方法,或有更好的選擇喔!隨著台灣第一版成人防治肥胖指引推出,我們為大家做個綜觀性的簡介。 肥胖由BMI定義,如何知道自己是否"肥胖"? (圖片來源:123RF) 我們以前介紹過肥胖的三種定義:BMI、腰圍、體脂率 目前的肥胖防治指引,仍以BMI為公認的診斷標準,計算方式為:體重(公斤)÷身高(公尺)÷身高(公尺),24以上為過重,27以上為肥胖。   腰圍則作為代謝症候群的條件之一,測量位置:骨盆上緣和肋骨下緣的中點,如有腰圍過寬,但BMI維持正常,稱為「腹部肥胖」:腹部脂肪累積過多,比起皮下脂肪
    發表於:10/09/2019
    點閱:1019

請在此留下訊息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